|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文件,是各专业实施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依据,各院系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本着科学定位,重点发展和宽专业、多方向原则,对制定本科培养方案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1、培养方案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体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体现学院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培养方案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培养方案要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凝炼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 4、培养方案要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强调学生获取运用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基本原则 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科学精神、身心素质等),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课程体系整合优化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要妥善处理好通识教育基础、大类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 3、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炼专业主干 对通识教育课程要优化人文社科、经济管理、艺术、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结构,以一级学科口径为主,兼顾二级学科,注意交叉学科,按照经济管理类、理工类、文科类等构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大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进一步全面拓宽、整合、优化学科基础课程(群)。以二级学科口径为主,按照专业内核,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领域,构建专业主干课程(群);按照灵活专业方向的原则构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让学生具有专业特长。 4、减少必修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选修课,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计划要增加“柔性”,减少“刚性”,要减少总学分和课内总学时,要保证必修课比例不超过70%,跨学科选课不少于6学分。充分利用我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兼有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发展的方向,制定辅修专业培养计划(含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5、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大学课程教学应强调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新的培养方案要求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和自主学习型等课程,同时要积极推进讲授、讨论、作业、实践、教材、考核等课程教学要素的规范化建设。要加强考试方法改革,鼓励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多次考核与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要重新审核课程考核类别,提高综合考试要求。 6、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课外能力培养 要注重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设计)、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增设创新实践学分,鼓励试行学年论文(作品)制。 7、加强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外语运用能力 要积极引进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和优秀教材,保证至少有一门课程实施外语或双语教学,增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三、框架结构和具体要求 1、学制及学期安排 本科学制为四年,二学期制,两个学期各安排18周,上课16周,另2周安排考试。 2、学时与学分要求 四年总学时控制在2300学时左右,学分在170左右;理论教学按16学时计1学分,实验教学(含上机)按32学时计1学分,课外上机实践不计学分,集中实践环节每周计1学分。 3、培养方案的内容 (1)培养目标 (2)基本要求 (3)毕业生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4)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5)核心课程 (6)主要实践环节 (7)双语教学课程 (8)毕业学分要求及学士学位学分绩点要求 (9)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 (10)教学安排指导表(含指导性教学计划、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表) 在安排课程教学进程时,应均衡调节教学进度,避免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不允许出现空白周,周学时一般应控制在16-26学时。) (11)辅修专业教学计划(约25学分) (12)课程简介 4、课程结构体系 5、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课程结构体系中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其成为一个和谐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的教学须理论联系实际,“两课”教学要将课堂讲授与课外导读及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文化素质教育课要求在心理、伦理、法理类、语言写作类、社科文化类、文学鉴赏、艺术美学、国防教育类中选设。 (2)自然科学基础课的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通过精选内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时较多的课程建议实行模块化结构组织教学。 (3)基础外语的教学应实行目标管理。本科在校生报考国家四级应不受限制,凡通过者取得基础教育阶段外语全部学分。外语系要面向全校开出外语口语、写作、翻译等大量选修课,把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放在外语教学的首位。为本科阶段实施双语教学打好基础。 (4)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强化实践训练,改革考试方式,强调培养建模与程序设计的能力。 6、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实习 实习是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可分为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两次进行,也可根据专业需要一次进行,共约10-12周。列为必修课,计10-12学分。 (2)劳动 学生在校期间,要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或公益劳动,每学期0.5周(第一、八学期因有军训和毕业实习不安排),四年共3周,计为1学分。 (3)军训 军事训练是教学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军训与国防教育3周,其中军训集中在新生入校开课前2周进行,国防教育在第一至七学期分期进行。计2学分。 (4)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 学年论文 为了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学生学年论文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毕业论文(设计) 原则上文科类、经管类不少于6周;理工类、不少于8周。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资料的收集阅读及开题报告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四年级第二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可选修其它课程,以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 所有课程的教学均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凡有实验或上机的课程,均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二者的学分和学时比例大体保持在7:2左右。单门课程的周学时按内容多少和重要性程度不同具体安排,一般课程的周学时不超过3。 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时设定作如下规定: 1、必修课 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一般在30门左右。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一般在14门左右。
(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一般在8门左右,根据各专业情况确定,主要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及本专业相关基础课程。 (3)专业课 专业课体现各专业的特色,一般在8门左右,应是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成组设置,结构合理,突出专业特色。 以上课程设置为四年制本科的一般要求,各专业可结合专业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必修环节还包括阶段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 2、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1)限定选修课是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延伸,旨在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包括非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及其他基础性质的专业选修课,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新兴、边缘学科知识。限定选修课由各院(系、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合理确定。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修。 (2)任意选修课的开设,突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各种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公共选修课对全院学生开设,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统一安排,有计划地进行选修。任意选修课由学校统一设置。 为了活跃学术空气,拓宽学生知识面,每学期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可作为任意选修课的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本专业有关的学术前言动态、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学生自由参加。 五、组织工作 1、学校教学委员会负责对全校各专业(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咨询,对各专业(类)培养方案进行审议工作,审议通过的培养方案报校领导批准后颁布实施。。 2、各院(系、部)组成以院(系、部)主要领导牵头,教学院长(系主任)具体负责的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组。各工作组应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讨,充分论证,完成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六、提交材料要求 1、人才培养方案一份(规范格式见附件)。 2、制定培养方案的论证报告一份(主要内容包括:与国内外同类高校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新培养方案的特色等)。 3、课程简介一份 以上各项材料文字内容请用Word文档,表格内容请用Excel文档按A4纸排版打印,并请提供电子文档一套。 七、各专科专业培养方案可参照以上原则制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