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学院委员会
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的意见
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关于“办好省属大学”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我校“十三五”时期“升级、进位、奠基”目标任务,面向新时代,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1.聚焦聚力,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精髓要义。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着力点聚焦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上,聚焦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上,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上,聚焦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上,聚焦到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上,聚焦到党的建设新要求上。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学懂弄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校党员干部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
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作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组织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原原本本、原汁原味研读十九大报告,认真落实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针对不同对象分层次举办培训班,对二级单位党委书记、教工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民主党派负责人等进行专题培训,组织宣讲团向全校师生宣传普及,精准传播,有效覆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以新标准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好新时代湖北讲习所经院班,引导全校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与学习党史、国史、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通起来,与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贯通起来,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历史光辉和实践光彩,学出信仰、学出忠诚、学出担当,更加自觉肩负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3.学以致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发展新实践。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把学习好、领会好、践行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经济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将其贯彻到学校改革发展全过程,体现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党的建设各方面,使学校事业发展与新时代同行同进,奋力书写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新篇章。
一要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大战略部署,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讲好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寻求学科内涵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新突破、新提升。
二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根本原则、党的领导政治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涵式发展时代品格、改革创新根本动力、“四个统一”师道之要、特色优势强校之路、“四个服务”发展方向,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本科为本,质量攻坚,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
二、面向新时代,融入“双一流”,全面开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新征程
4.学校发展的历史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学校内涵建设、改革发展必须迈上新台阶。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战略目标,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学习经历的办学理念,集中反映全体师生员工共同期盼的美好愿景。校党委认为,“十三五”是我校内涵提升期、特色培育期、改革攻坚期,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协同、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发展理念,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新局面,这是我们主动担当的历史性任务。当前,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经院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鼓足勇气,咬牙坚持,拼尽全力,跨过“硕士授权堵坎”,爬上“升级进位高坡”,完成好这一历史性任务。
必须看到发展成绩,增强前进信心。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定位,制定实施“十三五”规划、综合改革方案和本科教育创一流行动计划,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建立,内部机构和职能职责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体系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获批现代服务业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硕士授权扩点工作扎实开展,展示了学校办学实力。科研工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湖北发展战略需求,平台体系进一步丰富,高水平科研成果显著增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省属高校中优势明显,科研经费大幅增长。持续引进高水平人才和优秀博士,实现有经费配套的省级人才工程项目全覆盖,台湾籍全职教师引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教师队伍博士占比显著提高、结构优化。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推行学分制改革、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改革,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增加,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取得突破。生源质量保持较高水平,高考录取分数线稳居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就业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学生群体思想稳定,学风向好,身心健康。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成效,推进落实人事分配制度和养老保险改革,财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和配置进一步优化,服务保障条件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顺利,学校获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支持。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全面完成省委巡视整改任务,起到了教育干部、正风肃纪、激浊扬清、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作用。
必须正视发展短板,增强忧患意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内外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对我校而言,这一矛盾集中体现为学生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学习经历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科发展水平较低,研究生教育发展不足,教师发展平台不高,人才培养能力不强,工作标准不严,制度环境不优,文化引导力不明显,资源保障力不充分,管理体制机制和办学治校能力还不适应发展需要等问题上。
成绩和短板都是当前的校情。对此,既不要妄自菲薄、悲观失望,也不要妄自尊大、盲目乐观,唯有认清成绩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忧患意识解决短板问题,一心一意抓重点、补短板、做特色、创优势,务实重行、少说多干、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我们才能扛起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历史性任务。
5.主动融入“双一流”建设工程。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阶段的时代标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制定了我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国家和我省实施“双一流”建设计划,是我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历史性机遇,主动融入我省“双一流”建设工程,强力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强力提升主干学科发展水平,彰显特色,争创一流,对于我校实现十三五“升级、进位、奠基”总目标、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要积极融入,主动作为。制定实施“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主动担当建设我省一流财经院校的责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双一流”建设政策支持。二要突出重点,整体提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重点支持优势学科争创国内一流,通过重点学科、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三要统筹协调,持续推进。坚持每5年一规划、每5年一周期,持续加大建设力度,突出绩效考核,确保分步实施有效,达成各阶段预期目标,带动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
6.建设国内一流财经大学的目标愿景。到2020年,决胜研究生教育授权扩点,本科教育达到省内一流,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排名比2016年前进60个位次,在全国财经类院校排名达到中游以上水平。到2035年,研究生教育充分发展,本科教育争创国内一流,办学综合实力进位到国内财经院校第二方阵前列、国内高校综合排名300名以内。到2050年,跻身国内财经院校第一方阵,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7.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进位目标。着力推动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三个一级学科建设国内一流学科,以艾瑞深中国大学学科排行榜2016年排名为基础,到2020年,应用经济学前进20个位次(从第71/281升至51/n位),工商管理前进60个位次(从第175/335升至115/n位),法学前进50个位次(从第158/194升至108/n位),三个学科整体水平进入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带动现代服务业学科群进入国内先进水平。到2035年,上述三个一级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具备冲击国内一流学科的实力。到2050年,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三个一级学科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8.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的战略重点。一是狠抓内涵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升级进位,决胜研究生教育授权扩点;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加快集聚高端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筑高平台、瞄准方向、出大成果,提高科研竞争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定不移推进本科教育创一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二是强化特色发展,坚持地方性应用型财经大学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发展之路,彰显经济管理主干学科特色、“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特色,在特色发展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追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向高标准、高水平方向发展。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创新活力,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一流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三、实施硕士学位授权扩点和升大学攻坚计划,为建设国内一流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9.决战决胜硕士学位授权扩点。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学校决胜硕士学位授权扩点攻坚阶段,要“毕其功于一役”确保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一批授权点。前瞻性地把握硕士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审核标准,高标准建设师资队伍及其结构、科研成果及经费、办学经费等核心指标,敏锐把握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和学位授权审核动态,持续开展校内硕士点年度预申报制度,对标考核,确保基本条件、师资队伍与水平、人才培养与质量、科研水平与贡献、整体支撑条件等完全达到或超过新一轮评审要求。
持续改进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专硕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环节训练,培育教学案例品牌,吸引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提高会计专硕教育质量。持续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联培工作。
10.积极筹划更名大学工作。按照教育部应用型大学设置标准,对照指标体系分析学校现有条件的优势与不足,补短板、强基础、做特色、创优势、促提升,积极创造和积累“升大学”的条件。筹建更名大学工作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拨付专项经费,定期开展评估,制定实现策略和行动计划,确保将我校更名大学列入湖北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同时抓住办学资源整合等机遇,力争尽早实现“升大学”目标。
四、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强力推动经管法建设国内一流学科
11.统筹学科建设战略布局。树立大学科建设意识,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核心作用和龙头地位,以学科建设统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基础建设等工作,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统筹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3个一级学科和现代服务业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确保硕士授权扩点工作决战决胜。统筹协调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支撑学科协同发展,以质量和绩效为导向配置人才、经费、条件等资源,鼓励交叉融合,有序竞争,动态调整。继续优化学科专业和院系布局调整,探索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学科整合创新、转型升级,引导不同学科的创新要素与资源汇聚融通,培育新商科、新工科。建立包容性的学科文化生态,弱化学科的边界和行政职能,搭建学科交融的实践载体,建立协同发展的学术共同体。
12.建设经管法一流学科。制定实施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对照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标准,聚焦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大力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高层次学科团队、高起点学科平台、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准国际合作交流等学科内涵建设,确保实现各个时点学科进位目标,实现率先突破,带动全校学科体系整体实力的提升。经管法一流学科必须立足硕士授权扩点高标准建设,到2020年,确保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授权审核基本条件达到国家标准,确保会计、金融、法律、国际商务专硕点建设条件优于国家标准,保证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3.建设现代服务业学科高地。围绕现代服务业宏观运行机制、现代服务业微观主体行为、现代商贸物流与发展、区域金融创新与发展、现代会计与法律服务、旅游健康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代环保服务业发展、“互联网+”与商业大数据等特色方向,以学科群项目库建设为抓手,发挥三层次人才队伍作用,激发新机制学院创新活力,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培育重大项目及优秀成果,强化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将现代服务业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建成国内领先的学科高地。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业应用、文化传播与创意产业发展两个校级学科群特色发展。
五、加快聚集高端人才,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师资队伍
14.把住高端人才战略关口。依托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渠道,全面促进人才项目与学科发展、团队配置深度融合,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可持续发展的高端人才体系和作用发挥机制。面向海内外引进重点学科领军人才,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用于引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等高端人才;采取遴选腾龙学者、三层次人才等措施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完善台湾籍教师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约束机制;对接重点学科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团队。以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有声音、权威期刊上有文章、学术组织中有地位、重大奖项中有名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成果为要求,发挥学科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引领作用。
15.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每年投入3000万元以上支持教师队伍存量优化、增量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考核力度,落实院系人才队伍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培训,通过职称评审、岗位晋级等政策引导,健全“真学者、好老师”选拔培养机制;实施特殊人才优先聘用、低职高聘、先聘后评等措施,重点培养一批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人才;深化实施青年教师系列培养计划,提升学术素养;完善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挂职制度,培养引进一批双师双能型青年骨干教师;实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实行全体专任教师聘期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落实学校“十三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保持每年30—50名左右优秀青年博士的引进规模,把生师比严格控制在17:1以内。
16.营造奋发有为人才环境。按照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思路,统筹教师队伍、管理队伍、服务队伍发展,健全人才队伍“引、育、稳、转”工作机制,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做好竞争上岗、转岗分流的制度设计,给予人才发展选择权,调动三支队伍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认识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倡导尊师重教风气,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引导青年教师将兴趣、特长、理想和教学科研等成长元素汇聚到就业-职业-事业的发展轨道上,让所有教师自由、安心、从容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快青年干部培养。关心重视服务保障队伍,培养岗位能手、服务明星。不断改善公共保障条件建设,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更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充分重视民生保障,统筹校内外资源,增强财力,建立起与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相适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分配体系,稳步提升教职工收入水平,重点解决好中青年教师生活困难、子女入学入托等利益关切,不断改善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和福利待遇。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心情舒畅地在各自舞台上各安其位、各尽其才、各展所长的生态环境,增强教职员工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六、强化科研服务社会功能,构建一流科研创新体系
17.大力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统筹人才、平台、成果等学科要素一体化发展,确保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成果水平在全省省属高校中的领先地位,确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数持续增长,确保逐年提高科研实力在全国财经院校中的排名位次,有力支撑学校、学科升级进位目标。大力支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聚焦湖北全面建设现代化强省、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实践问题、关键领域集中攻关,产出一批标志性应用研究成果。
18.提升科研平台协同创新能力。明确研究基地、智库、工程中心等各类平台建设目标,分类管理、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筹建“湖北经济发展研究院”,作为我校科研平台的依托机构,使其成为学校承接国家和省市各类重大、热点、急需项目的总平台,推动科研资源的整合优化。加强重点研究基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围绕现代服务业、湖北自贸区等研究,打造省内领先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财经智库。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二次创业”,力争建成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协同创新平台。互联网金融工程研究中心要突出产学研用结合,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交叉融合的项目研究,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库的作用。
19.精准发力服务湖北。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立足湖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特色,利用学校在现代商贸物流、区域金融服务、现代会计与法律服务等学科专业优势,整合资源,做实做强现代服务业大平台。落实与地方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学校与地方发展的深度融合。以项目制方式,凝聚应用研究团队,加大承揽横向课题能力,做大课题经费总量,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研究、政策建言和舆论引导,提高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批示率、采用率、转化率。
20.完善科研考核与评价机制。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精神,继续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广大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实施科学的分类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成果认定与评价、考核奖励、学术交流等管理办法,弱化量化功能,强化质量和创新导向。鼓励合作研究、协同攻关,支持自由组建科研团队,支持学派生长。
七、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21.推动落实本科教育创一流行动计划。牢牢把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培育一流专业集群,构建一流教学体系,营造一流育人文化,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培养与社会需求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大力加强教学内涵建设,优化培养方案,建立精干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立严格的教学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大力建设专业精品课程、高水平通识课程、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实训课程,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材和案例;建设一批特色示范课堂,大力倡导启发式和引导式等先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推行经典学习、精读精讲,使教学过程融会中国和全球的思想资源,全面形成以学为主的教育教学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扎实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定期开展专业评估,探索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采取在全国知名高中建生源基地、学校知名教授进中学、校园开放日、夏令营等多种途径,扩大招生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就业工作,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采取针对性个性化指导、考研辅导、公务员招考培训等方式,发挥合作企业共建平台基地、校友会等作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强化创业实践训练。
22.将“产教融合”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把市场需求、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据,加强专业升级改造,适应现代技术发展、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教育教学和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深化“六个共同”,发展完善校政行企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和引企入教,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创意产业教研与实训大楼”建成投用后,要以市场化的手段促成教学与科研、生产与实训、教研与创客、创意与创业等多方协同运行机制,建成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示范工程。
23.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发展。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实施学科和专业、教学和科研一体化建设,支持教师依托科研项目开设创新性课程,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总结凝练教学改革成果,实现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突破。将科研工作溶入人才培养战略框架,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既要以良好的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又要用高质量的教学提升科研水平。通过“教授学术讲座计划”、“科研领军人才及重大科研成果宣传计划”、“科研专题研讨计划”、“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落实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四个同等重要”等措施,倡导教学学术,促进教学科研相长,增强科研反哺教学、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
24.积极推动开放发展。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开拓与世界高水平大学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增加与世界高水平大学之间的接触和对话机会,建立常规化、实质性的合作机制和途径,继续办好中美合作本科办学项目,拓展新的合作办学项目。大力支持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拓展来华留学生规模和培养类型。加强与中央部委有关司局的联系,及时掌握政策,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资助与合作;深化与湖北省有关厅局单位的合作,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规划与编制,争取经费与项目资助,共建校政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拓展与各地市州相关部门的项目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深化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实质性合作。
25.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学习经历。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讲好经院故事,传承学校“课实报国”历史,弘扬“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精神,培育学生树立以情商、胆商、愿力为核心的担当精神。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彰显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体育精神育人功能。建设人文绿色智慧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好学习生活条件,努力营造以物悦人育人环境。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落实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推行多种方式的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教师和干部职工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引导人生、教导学业、辅导科研、指导就业创业,以情感为纽带、共赢为目标、服务为抓手,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奋斗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八、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26.健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要按照建构现代治理体系的要求,依法依规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度体系。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建立相对完备的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运行规则和机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和运行机制,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在人才、成果、项目等方面的学术评价作用,引领一流办学标准与学术发展实践相融合。完善党代会、教代会、团(学)代会等民主制度。清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相适应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坚持制度先行,强化制度权威,增强师生制度文化认同,推进依法办学,建成依法治校示范校。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办学机制,办好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筹建理事会。
27.推动“学院办大学”体制机制改革。在学科专业布局和院系设置优化调整基础上,以“放管服”改革为牵引,以“新机制学院”为抓手,加快推进“学院办大学”体制机制改革,抓住学科专业、编制岗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等学院治理关键因素,给学院松绑减负、简除烦苛,合理配置资源、制度、权利、流程,引导学院加快内部治理方式改革,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学院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谋发展。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加强对学院的指导服务、目标管理和监督考核。
28.健全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系统、协调地推进关键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完善有利于彰显“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做实学院、增强学院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主动性创造性、争做真学者好老师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办“湖北的经济学院”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学、科研、人事分配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后勤管理体制等改革。支持继续教育学院转型发展,融入学习型社会建设。支持法商学院提高办学质量,与学校一体化发展。
九、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本领和领导水平
29.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支部延伸,落实“加强党的领导,凝聚人心、服务师生、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基层党建任务,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校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各党支部都要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责任同担、节奏同步、要求同严。校党委班子成员、中层领导干部等关键少数要带头履行职责,做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推进主体责任清单制度,做好履责纪实工作,从严做实考核评价。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落实二级单位巡查制度,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健全腐败风险防控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动辄则咎,严格执纪问责。
30.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基层党组织要践行“坚持党的领导、凝聚人心、服务师生、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使命,提升政治领导力,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提升师生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深深植根于师生之中,组织引领师生听党话、跟党走,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的“主心骨”,最大限度凝聚人心。提升服务师生执行力,强化服务观念,切实解决好师生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为师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提升发展推动力,各级党组织都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围绕中心、推动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提升和谐促进力,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纪律建设、作风建设,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振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提升自我革新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通过全面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引导激励党员在政治思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示范作用。
31.加强办学治校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格选、教、管、考、奖、惩,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选人用人突出政治标准,严把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强化德才表现、实干实绩考察。加强干部培育培训,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行家里手,着眼战略安排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增强干部队伍适应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能力。突出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激发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加强干部履职尽责管理和考核,改进考核方式方法,确保考准考实,完善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全校党员干部,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善于从政治上、大局上观察和思考问题,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担当本领、组织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治校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教学一线、服务一线,深入了解师生实际,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各有关部门、学院、研究机构,要按照本意见部署,抓住学科升级进位、硕士授权扩点、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提质升级、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经费和财力保障等核心任务,制定实施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把任务细分到学院、基地、团队,责任细分到人,明确任务落实时间表,严格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按年实施目标责任考核,确保本意见安排的任务全面落实,确保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